(資料圖)
重慶、成都多所高校和職業院校,北京經濟開發區多家企業和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上一周,教育部展開馬不停蹄的調研,調研路線跨越數千公里,主線卻一以貫之:讓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等教育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讓教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變量”?! ∈裁词恰翱熳兞俊??過去10年,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大中專院校為我國輸送上億名畢業生,用教育“武裝”的數量巨大的勞動者成為中國騰飛的翅膀;高校專利轉化金額從2012年的8.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8.9億元,夯實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高校獲得了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北斗”組網、“羲和”逐日,一件件國之重器背后都蘊含著教育人的努力,進一步筑牢強國之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教育是事關國家發展的關鍵變量,是民族復興的加速器?! ∨c過去不同的是,我國教育事業已從規模擴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一變量將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意味著,教育將更大程度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綜合國力與人民福祉?! ≌驹谛乱惠喛萍几锩彤a業變革大潮中,面對國際競爭和國家發展的急需,“快變量”的“快”意味著要與時間賽跑,教育強國建設必須“只爭朝夕”?! ∶鎸Α皬妵ㄔO,教育何為”的時代課題,作答的鈴聲已經響起——在上周教育部幾次調研和部省會商會議的消息中,“推動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對接”“建設區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有力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能力”等表述頻頻出現——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已成為答好試卷的關鍵?! 〈舜畏▏偨y馬克龍訪華的一站選擇了廣東,其實也包含了一條教育與經濟環環相扣的邏輯鏈條。馬克龍到訪中山大學,與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等院系學生交流,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正是2010年中山大學與法國政府合作共建的,此次馬克龍隨行的法國電力公司作為創始人和合作方也參與其中。該公司與廣東合作項目——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商用壓水堆核電站,也是中法兩國能源領域在華最大合作項目。而該學院成立以來為廣東乃至中國的核電力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直接推進了廣東核電、中國核電的發展?! 《囗棇嵶C研究表明,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與國家經濟實力和居民生活水準成正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立國解讀:“我國要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到2035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有賴于教育尤其是通過高等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人力資源質量?!蔽磥?年,我國一半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將接受高等教育?! ∵@是一種“快”?! ∫援a教融合為重點和特色的職業教育是另一種“快”。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研發的新技術新成果將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在經濟建設中見成效。本月初,廣東省教育廳核準《珠海格力職業學院章程》,今年9月,這所由格力電器全額出資創辦的職業學院將迎來首批學生。近年來,企業家“辦學潮”興起,其底層邏輯正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密切聯系。對此,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明確表態:“人才的培養會驅動企業不斷地進行自主創新,同時也將會為高質量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币荒昴贸霾簧儆?億元投入職業教育,格力“賺”到的是源源不斷的人才紅利,只賺不虧?! ≈袊翱臁?,其實已經有許多詮釋——是“基建狂魔”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是“和諧號”“復興號”的朝發夕至,如今,也會是教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發力?! ∪绻呀洕鐣l展理解為一個增函數,如今,教育這個“X”正在變得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