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下旬,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
去年9月初,《寧波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方案》發布。
“雙減”政策落地一年來,甬城校外培訓市場現狀如何?有否違規開展校外培訓?一批原來主打學科類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是否已經成功實現轉型?“雙減”背景下,校外培訓機構該何去何從,是否已經覓得發展新空間?為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各地查處暑期違規校外培訓機構
前段時間,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以“強化培訓監管 守護快樂假期”為主題的校外培訓“監管護苗”暑期專項行動,寧波也不例外。7月中下旬,市教育局聯合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在中心城區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突擊檢查。
在鄞州萬達廣場附近一家名為新東方藝術培訓有限公司的機構內,檢查組發現有學生正在參加小升初英語培訓,課桌上放著講義等教輔材料。在場的兩名學生表示,他們已參加培訓多日,班上另有5名學生還未到場。
檢查組當場責令該機構停止涉及學科類課程的教學,并要求該機構負責人妥善做好學生的退費工作。“對涉及違規辦學行為,行政執法人員在進一步調查取證后將予以嚴肅處理。”執法人員表示,他們還將擇日開展“回頭看”。
7月22日上午,檢查組一行來到海曙青林灣商圈21碼頭進行突擊檢查。進入已經關門停業的原啟正教育青林灣校區時,執法人員發現里面十分安靜,但在折返路上,他們發現有背著書包的學生從原啟正教育青林灣校區隔壁的一棟樓進出。跟著這些學生來到這棟樓的二樓以后,執法人員發現有老師正在給學生上高中英語課,隨后發現三樓、四樓的教室里也有違規培訓行為。據此,海曙區教育局開出停止辦學通知書,要求該機構立即停止辦學,在3日內清退學生費用。
“‘雙減’政策出臺以來,我市絕大多數校外培訓機構能把要求執行到位,但也有個別校外培訓機構心存僥幸,巧立名目打‘擦邊球’。”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市縣聯動、部門協同,建立突擊檢查、不間斷暗訪和“回頭看”機制,我市營造出對違規學科培訓“零容忍”的氛圍。
校外培訓“監管護苗”暑期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北侖區對全區65家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地毯式檢查,發現這些機構大多處于關閉或未開展學科類培訓狀態,但有個別培訓機構仍在開展違規培訓,這些機構被責令限期完成整改。奉化區有關部門根據線索查處了3家校外培訓機構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行為。在余姚市牟山鎮,檢查組對存在學科類培訓跡象的某托管中心,以及學生快餐配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某教育咨詢公司下達了責令整改通知書,還當場取締了一家無證無照培訓機構。
建立打擊非法辦學 處置聯動機制
“雙減”政策落地一年間,寧波將其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成立了市“雙減”工作領導小組,由工作專班統一牽頭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通過“不再審批新機構、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實行政府指導價、整治‘隱形變異’學科培訓”等重點舉措,切實減輕中小學生校外培訓負擔。
我市教育、公安和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建立起打擊非法辦學處置聯動機制,重點打擊“隱形變異”違規學科培訓行為,持續開展巡查執法,對群眾投訴舉報線索進行核查處理。
今年7月,我市累計出動檢查人員1572人次,檢查學科類培訓機構242家(次)、非學科類培訓機構918家(次)、無證照培訓機構63家,查實有“隱形變異”學科培訓行為的培訓機構59家,依法依規進行處置。今年以來,我市共開展非法辦學、違規收費等專項治理6次,累計出動檢查人員1萬余人次,檢查巡查培訓機構5618家(次),處置違法違規培訓行為353起。
“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分別向社會公布了監督舉報電話,并發布告家長書,呼吁學生暑期不參加學科類培訓,科學理性選擇非學科類培訓。接下來,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將嚴查頻打各類“隱形變異”學科培訓行為,對發現并經核實的違規行為,將給予嚴肅查處和曝光,形成高壓態勢。
事實上,我市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已經先行一步。早在去年3月,針對報名選課不規范、學費支付方式違規、合同履約糾紛、惡意終止辦學等諸多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的行業“痛點”,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校外培訓機構一站式服務平臺“甬信培”。
培訓機構在入駐“甬信培”的同時,將與銀行簽訂合約,設立預收學費專用賬戶。家長通過“甬信培”報名選課并繳費后,費用先打入銀行監管賬戶,實行“一課一消”,避免因培訓機構“跑路”導致利益受損。教育行政部門通過“甬信培”實時掌握入駐培訓機構經營狀況,發現異常,提前介入。
今年校外培訓“監管護苗”暑期專項行動的檢查結果顯示,我市絕大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對相關政策執行得比較到位,但有少部分培訓機構因存在超額收費、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未明碼標價、消防設施破損等問題而被責令整改,相關負責人被告知必須嚴格執行“雙減”政策,任何校外培訓機構暑期不得開展學科類培訓。
校外培訓機構 迎來轉型潮
“雙減”背景下,曾經風光一時的校外培訓機構該何去何從?數量龐大的從業人員該如何消化?記者調查發現,“雙減”后,我市校外培訓機構迎來了轉型潮。
組織夏令營、開設托管班、開出素質教育班……去年,“雙減”政策一落地,我市一批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就醞釀轉型發展。一家開設在鄉鎮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經過去年和今年兩個暑假的運行,將軍旅夏令營和托管班辦得風生水起。一些甬城知名的校外培訓機構,也紛紛推出了周末托管服務。
“雙減”政策落地一年間,我市1900余家線下義務教育階段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中,95%以上或注銷,或順利轉型為文化藝術類、體育類和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前些天,一家老牌的奧數培訓機構,以一紙公告停止了學科類培訓,轉而開展素質拓展類業務,這似乎宣告了甬城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時代的落幕。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各學校紛紛推出了中小學生課后托管服務,并引入社會機構和社會力量開展相關服務,這為轉型中的校外培訓機構打開了一扇窗。
今年3月,海曙區公布了首批培訓機構進校“白名單”,包括寧波甬城跆拳道俱樂部、寧波市羽航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非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
記者了解到,入圍這份“白名單”的培訓機構中,有藝術類、體育類、科技類等專業型機構,也有全能型的綜合類培訓機構,其收費標準低于市場價,具體課程由學校與培訓機構根據需求自行設置。“學校與其中3家培訓機構合作,開展中國畫、國際象棋、無人機等13項課后服務。”廣濟中心小學的周老師說,社會資源的介入,不僅讓孩子們得到了更為專業的指導,老師們肩上的擔子也輕了一些,可謂一舉兩得。
“在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校外教育資源,規范管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進校園,能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課后托管服務,促進學校課后服務和校外培訓機構走上更加有序的良性發展之路。”海曙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區將繼續豐富與完善流程體系,實現校內、校外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銜接。
今年7月中旬,鄞州區也面向社會公開招選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中小學校課后托管服務。記者注意到,此次公開招選的對象主要為體育類、藝術類、科技類及其他綜合實踐活動(含非遺傳承項目)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