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資熱”話題再次引發關注。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年來,我國專任教師總量從2012年的1462.9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1844.4萬人,增幅達到26%。同時,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也由最初的17.2萬人次躍升至了2021年的1144.2萬人次,報考人數實現10年增66倍,其中800萬報名者是非師范生。
對于“教資熱”,有人說并不等于“教師熱”,有人認為“熱”的直接原因是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還有人認為“教資熱”折射出當下畢業生“技多不壓身”“證書多了路好走”思維等等。
誠然,在就業競爭之下,在國內多個一線城市,中小學教師的入職門檻已在無形中被不斷提高,名校畢業的博士、碩士競相擁入中小學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持證就意味著多了一條出路,技多不壓身,“拿兩證”(取得學位證和教師資格證)成了不少綜合性大學畢業生的標配,也讓更多非師范專業的人紛紛走進“教資”報考的洪流之中。“教資熱”持續升溫,不排除部分熱度是“虛火”而非“真愛”,即使是一種就業“保底策略”,至少背后折射出教師職業越來越有魅力。
從大環境來看,提高教師待遇是近年來的高頻詞,教育部去年底公布的《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教師的薪資待遇不斷提高,在編制上也予以優先保障,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大。
國運興衰,系于人才,源于教育。特別是面對一些地方尤其是偏遠地區,優秀教師短缺、人才流失、地區和行業之間教師收入差距等現象仍然存在的客觀現實,需要國家、社會不斷提升對教師勞動價值的認可,這種認可不僅要讓教師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更要讓教師擁有一份體面的收入,而這也是尊師重教的應有之義。
隨著國家越來越尊師重教,定能夠吸引和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教資熱”轉化為“教師熱”還會遠嗎?期待“教資熱”一直熱。(謝曉剛)